一、学校简介
苏州科技大学地处“人间天堂”苏州,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2017年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同年获批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同年获批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拥有石湖、江枫、天平三个校区,主校区石湖校区毗邻石湖水,坐拥上方山,环境优美,风景迤逦。校园占地面积2300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000余人,研究生3800余人(含国际硕士研究生)。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等9大学科门类。现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三大优势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生态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5‰;9个江苏省优势/重点学科,其中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连续4期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连续6年入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67个本科专业中,19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11个专业通过高等学校专业评估(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引培育用并举,师资队伍实力不断增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发达国家院士4人,国家“杰青”获得者、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0人次;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在内的各类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70余人次;省部级以上团队14个;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82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1020余人;现有730余名硕士生导师,52名教师受聘为双一流等高校博士生导师。
二、学院概况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源于1999年成立的电子工程系。2007年,电子工程系与校计算中心合并,成立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13年,原机电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两个专业并入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从而形成了软硬件相互支撑、强弱电彼此融合的智能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学院下设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电子信息与智能化实验中心四个教学机构,党政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三个行政机构,学生创新训练中心(SIT)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中心(SPD)等两个学生能力培养中心,以及一个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现有江苏省建筑智慧节能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工业智能低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苏州市虚拟现实智能交互及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移动网络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大数据与信息服务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工业智能低碳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苏州市智能测控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苏州智慧城市研究院等省市级科研平台;现有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江苏省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工信部部教考中心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行动实施单位、江苏省电子信息示范实验中心、江苏省电子信息类实践教育中心5个省级教学平台;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基地和江苏省区块链人才培训基地。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工程7个本科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点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学位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262人,研究生241人。现有教职工137人,其中专业教师106人,教授19人、副教授40人,高级职称占比46%;具有博士学位7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1.69%。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等方面卓有成效。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262人,研究生241人。现有教职工137人,其中专业教师106人,教授19人、副教授40人,高级职称占比46%;具有博士学位7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1.69%。学院现有院士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3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省优青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8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8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8人;另有3人入选校“优青培育工程”,3人获校青年标兵、3人获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2人担任高等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兼任省市专业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人担任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三、招生专业介绍
1.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术型硕士
苏州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依托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及江苏省建筑智慧节能重点实验室、苏州市虚拟现实智能交互及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苏州市移动网络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生培养。
01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分析
02机器视觉与虚拟现实
03物联网与智能系统
2. 1405智能科学与技术 学术学位硕士
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各行各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智能”为中心,以“精密系统”为特色,重在智能形成、演化、实现的理论、技术和应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创新研究和跨学科综合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并掌握坚实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现状、趋势及研究前沿,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够运用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方法、技术与工具从事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及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工作;具有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尤其是工程应用能力、项目组织能力,具备成为研究机构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科研、工程技术研发骨干的实力。
01 智能系统与工程
02 人工智能应用
03 智能优化与决策
3. 1401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学术学位硕士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具有扎实的集成电路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熟练掌握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创新的科研意识,能胜任集成纳电子科学、集成电路制造工程等领域研究、制造、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国家在集成电路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以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现实科技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专业技术与跨学科应用相结合的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集成电路领域骨干工程技术人才。
(1)140101 集成纳电子科学
01 宽禁带半导体器件
02 新型存储器件
03 半导体传感器件
(2)140102集成电路制造工程
01 微纳加工技术
02 先进半导体器件集成
03 集成电路与系统
4. 0854电子信息 专业学位硕士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电子信息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相关领域包括电子、通信、控制、计算机、电气、软件、光电、仪器仪表等,以及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集成电路、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生物信息、量子信息等新兴方向。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1)085404(专业学位)计算机技术
01大数据处理及应用
02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03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
(2)085406 (专业学位)控制工程
01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
02智能系统工程及应用
03故障诊断与预测
(3)085408 (专业学位)光电信息工程
01高性能器件与应用
02光电检测与仪器
03光电信息处理与通信
四、招生专业目录及参考书目
电子学院硕士研究生拟招生专业目录
(最终以学校正式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
电子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最终以学校正式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
五、联系方式
电话:0512-68090319
联系人:金老师
学院网址:https://eie.usts.edu.cn/
导师简介:http://eie.usts.edu.cn/yjsjy/yjsds.htm